
作家陳彥最近看了陜西人藝根據自己榮獲茅盾文學獎小說改編的話劇《主角》的彩排,他激動地表示:“全劇有奮斗感、挫折感、命運感,也有生命的成長感、輝煌感,是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我看戲時幾次落淚,思考很多。我要為所有藝術家付出的真情、真心、真功夫,深深地鞠一躬!”
陳彥曾長期擔任院團編劇和管理者,見證了無數演員從初入劇團的生澀到舞臺上大紅大紫,這些都成為他寫作《主角》的素材源泉。在《主角》中,他以扎實細膩的筆觸,講述了秦腔名伶憶秦娥從放羊娃到燒火丫頭再到配角直至主角的奮斗史,并通過她近半個世紀人生的興衰際遇、起廢沉浮,反映了秦腔起起落落的歷史,描繪了一幅復雜世相的宏闊畫卷。著名作家王蒙曾驚喜評價道:“《主角》為當代文學提供了一個不同的世界。寫戲曲人物的作品雖所在多有,但無一如《主角》這般深入、豐富、細致、可信。這無疑與陳彥生活積累的豐富密不可分。”
此次陜西演藝集團·陜西人民藝術劇院有限公司將《主角》搬上話劇舞臺,作為陜西人藝為慶祝“茅盾文學獎”首屆評選40周年打造的“茅獎三部曲”之一。為了體現原著寫真求實的藝術功力,將原著的主要人物、精神立意精準還原在舞臺上,集結了業內最頂尖的主創團隊。該劇特邀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曹路生擔任編劇,曾為陜西人藝執導《白鹿原》的著名導演胡宗琪擔任導演,一級舞美設計師那樹楓擔任舞美設計、一級舞美設計師胡華慶擔任燈光設計,陜西人藝老中青三代演員傾情出演,共創這臺中國首部以文藝工作者為創作主線的史詩劇作。
自2019年9月開始劇本創作以來,劇組八易其稿,精益求精。主創人員前期多次赴西安、三原、涇陽等地采風深入生活,聽秦腔、看戲臺、開座談會。為了塑造好原著中秦腔劇團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演員在排練時還進行了長達一年的戲曲訓練。全劇講述了主人公憶秦娥長達40年的人生歷程,共有54個場景切換。在舞美設計上,用16根柱子的數量及位置變化表現不同場景。劇中有多次秦腔表演的戲中戲場景,為此導演做了貫穿全劇的意向化處理,還采用了“人偶”等表現手法。
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特意趕到西安觀看了該劇,他表示:“作為陜西人藝的粉絲,從《白鹿原》到《平凡的世界》再到今天的《主角》,好作品值得持續關注。作為演員,看到這群孩子可以叫好的表演,還有那些全情投入在舞臺上的群眾演員,深受感動。”
2月25日、26日,話劇《主角》在陜西大劇院·歌劇廳正式首演,接著進行北京、上海兩地演出開票。4月15日至17日,該劇將在北京二七劇場上演。 (記者 王潤 攝影 王徐峰)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