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高聳入頂的巨大金屬腳手架,讓舞臺變成鋼筋結構的迷宮世界;流光溢彩的銀色絲帶幕布,在燈光下渲染出紙醉金迷又支離破碎的人生;樂池中的七人現場樂隊奏響讓人上頭的爵士風格音樂;演員們在“格子間”以癲狂又戲謔的當代德式戲劇美學風格,演繹布萊希特百年前的經典社會寓言……11月15、16日,由戲劇家布萊希特創立的傳奇劇團——德國柏林劇團演出的布萊希特經典之作《三分錢歌劇》亮相首都劇場舞臺。這部同時受到今年上海國際藝術節和北京人藝國際戲劇邀請展青睞的作品,不僅讓我們見識到布式戲劇魅力,也為中國戲劇創作帶來啟示。
德國柏林劇團演出《三分錢歌劇》劇照,王小寧攝
《三分錢歌劇》誕生于1928年柏林的咖啡館和排練廳,那時剛滿三十歲的布萊希特開始反思傳統戲劇,并進行全面革新。他與作曲家庫爾特·魏爾在一部來源于18世紀的英國民謠歌劇《乞丐歌劇》基礎之上,將流行音樂的形式與嚴肅的戲劇改革相結合,注入來自尼采哲學的質疑思想和對資本主義諷刺批判的犀利視角,通過各種“間離效果”讓觀眾始終保持清醒的批判態度,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戲劇語言,成為影響深遠的“史詩劇場”。
此次柏林劇團帶到中國的這版《三分錢歌劇》,由擅長將視覺美學、跨媒介藝術等當代手段融入古典作品的巴里·科斯基導演2021年執導,充滿活力的重新編曲、創新的舞臺呈現和演員們的精彩演繹,成功實現了經典的現代轉化,讓人看到百年前的社會寓言仍然具有鮮活的當代生命力,而不是將經典奉為“博物館藏品”,使其在“畢恭畢敬”的復刻中淪為失去呼吸的標本。
德國柏林劇團演出《三分錢歌劇》劇照,王小寧攝
另一方面,即便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和中國戲曲表演美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這種帶有癲狂、荒誕、解構、間離等“后戲劇劇場風格”的德式戲劇美學,對于深受斯坦尼體系影響的中國觀眾來說,仍具有挑戰性。因為重要的文化差異在于,中國觀眾觀看戲曲時因為欣賞演員表演和演唱而鼓掌叫好,以及戲曲表演虛擬性和假定性帶來的“間離感”,與布萊希特針對西方傳統戲劇幻覺審美而提出的具有理性批判意義的“間離效果”,出發點并不一樣。《三分錢歌劇》這樣的音樂戲劇,與百老匯音樂劇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作為布萊希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三分錢歌劇》的經典性和震撼力不是因為該劇舞臺呈現充滿娛樂效果,讓布萊希特獲得“最偉大的商業成功”,而是因為其穿越百年依然帶有強烈社會批判性的思想內核,它從未因娛樂性削弱其批判的鋒芒。劇中對于金錢社會與人性黑暗的批判,以及“先填飽肚子,再來談道德”“有人活在光明,有人沉于黑暗,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世界。你們看見的,都站在光里,身在暗處的,永遠不被看見”這樣的臺詞,今天依然振聾發聵。
德國柏林劇團演出《三分錢歌劇》劇照,王小寧攝
柏林劇團的《三分錢歌劇》讓我們看到,娛樂與批判可以并行不悖,傳統與當代能夠無縫銜接,而戲劇的終極價值,在于對人性的追問、對社會的反思。正如柏林劇院藝術總監奧利弗·里斯特別強調的:“至今,我院仍以傳承布萊希特戲劇中的政治意識與現實關懷為使命,積極關注當代社會議題,致力于以戲劇為媒介回應現實,延續其未竟的藝術理想。”
回望中國戲劇的發展軌跡,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曾迎來批判精神的勃發期:不僅將《三分錢歌劇》《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死亡》《沃伊采克》等眾多具有強烈批判精神的西方經典搬上中國舞臺,還誕生了《絕對信號》《WM(我們)》《狗兒爺涅槃》《桑樹坪紀事》《切格瓦拉》等一批直面歷史與人性的原創經典。那時我們的舞臺創作在表達語匯上雖然多借鑒和學習西方,卻懷揣著直面現實的勇氣與真誠。如今,我們的戲劇美學日趨成熟,懂得從東方審美和傳統文化中不斷汲取養分,并致力于構建起屬于我們的中國演劇體系,但遺憾的是,那種尖銳的批判精神、深刻的哲思內核卻日漸式微。也許我們需要重拾直面現實的勇氣,用東方美學的智慧照亮批判反思的鋒芒,用傳統意蘊的厚重承載當代思想的重量,中國戲劇才能體現更強的文化自信,并擁有影響世界的深遠力量。
最新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